关于恶龙的故事和信息准确性的一些想法

王 茂南 2017年12月5日16:05:3446 3433字阅读11分26秒
摘要本来是想记录一下关于巨龙的故事的,但是看了下面的评论之后想说一下关于在我们这个时代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和我对这些问题的一些看法。

事情的起因

最近在知乎看到一个问题,英雄变恶龙这段话怎么解读?问题是关于一个故事的解读:

缅甸有这么一个传说:有一条恶龙,每年要求村庄献祭一个处女,每年这个村庄都会有一个少年英雄去与恶龙搏斗,但无人生还。又一个英雄出发时,有人悄悄尾随。龙穴铺满金银财宝,英雄用剑刺死恶龙,然后坐在尸身上,看着闪烁的珠宝,慢慢地长出鳞片、尾巴和触角,最终变成恶龙。

 

这个问题下面有一个回答是这样的,我把知乎的作者名字和链接放在下面。

  • 作者:五羊
  •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363787/answer/81005690
  • 来源:知乎

看了上面这么多答案,发现大家所看的故事原文就是被断章取义的,大家应该先看看这个故事的完整版再来理解这个故事:

从前有一条恶龙,每年要求村庄献祭一个处女,每年这个村庄都会有一个少年英雄去与恶龙搏斗,但无人生还。又一个英雄出发时,有人悄悄尾随。龙穴铺满金银财宝,英雄用剑刺死恶龙,然后坐在尸身上,看着闪烁的珠宝,慢慢地长出鳞片、尾巴和触角,最终变成恶龙。

尾随者返回村庄后说出了这个秘密。他告诉人们:第一,我们要团结在一起去打败恶龙;第二,我们要警惕每一个英雄,不让他们受财宝吸引而堕落。尾随者受到村民们的拥戴,被称为 “导师”,并率领村民再次打败恶龙。在村民们紧密的监视下,参战的英雄们也没有堕落,和平持续了几十年。

然而导师去世后,参加最后一战的英雄们开始声称根本没有 “英雄堕落” 这回事,是导师欺骗了村民。他们囚禁了导师的亲人和朋友,结伙搬去了龙穴居住,并索取村民们的供养。他们把自己身上越来越多的片状物、越来越长的条状物都称作 “英雄特色”,并且宣称这种变化是一切人类无可避免的宿命。

日子就这样过去,终有一天,一个绝望的村民无意间发现了导师的坟墓。村民们发掘了墓穴,突然明白英雄们所说的一切都是谎言。因为在那白石的墓穴里,水晶的灵柩间,躺着的并不是恶龙的遗骨,而是一个他们似曾相识的凡人。这就是世上唯一一位没有堕落的英雄的故事。

这是一个很经典的故事,可挖掘的东西不少,也被很多的人拿来说事,但很多人往往都只提第一段。然而,把将第一段截取出来看和结合全文来看这个故事,恐怕得到的结论会大不相同吧。

至于为什么只有第一段被截取了出来,并广为流传,这其中的原因我就不知道了蛤╮(╯▽╰)╭。(故事原文来自《在缅甸寻找奥威尔》)


 

看到这个回答,本来想说我们看到问题后,应该自己去查证一下,不能断章取义。

然后我自己去查了一下。

这一查,发现好像不是这样的,我能查到的版本显示故事就是只有第一段。于是我看了一下这个答案下面的评论,里面有一段《在缅甸寻找奥威尔》这本书中的原文(这个原文我没有去找书去查证...)。

 


 

During the upheavals of 1988, a curious legend circulated in Burma. It told of a small village that was terrorized by an evil dragon. Each year the dragon required the sacrifice of one young virgin from the village. And each year a brave young hero of the village would scale the nearby mountain to fight the dragon. None of the heroes ever returned.

When the next man set off on his doomed mission he was secretly followed to see what would become of him. The dragon’s lair was lined with gold and gems, and when the man arrived he was able to slay the dragon with his sword.

As he sat over the corpse, admiring the sparkling gems, he gradually began to grow scales, a tail and horns, until he himself had become the dragon the villagers feared. The moral of this legend is identical to that of Orwell’s book Animal Farm.

Animal Farm is the only one of Orwell’s books to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the Burmese language – in the 1950s, before the military took control. The translator, the late Thakin Ba Thaung, is a much-loved figure in Burmese history and literature.

The Burmese word ‘thakin’, or ‘master’, was used by the Burmese when addressing an English person. Ba Thaung was a founding member of the Thakin Movement, which campaigned forindependence against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and whose members daringly attached the title ‘thakin’ to their own names. Orwell would no doubt have liked the fact that his book was translated by a key agitator against British rule, who was once jailed by the British for posting a letter with the stamp of King George V provocatively stuck on the envelope upside down

 


也就是说其实问题里的故事是完整的,而后面的故事是加上去的,在评论里可以看到较早的版本。


 

较早的出处:

有一条恶龙,每年要求村庄献祭一个处女,每年这个村庄都会有一个少年英雄去与恶龙搏斗,但无人生还。

又一个英雄出发时,有人悄悄尾随。龙穴铺满金银财宝,英雄用剑刺死恶龙,然后坐在尸身上,看着闪烁的珠宝,慢慢地长出鳞片、尾巴和触角,最终变成恶龙。

这是一位回复 (感谢哈哈会员:我是大鲨鱼 1979) 的续作:

尾随者返回村庄说出了这个秘密。他告诉人们:第一,我们要团结在一起去打败恶龙;第二,我们要警惕每一个英雄,不让他们受财宝吸引而堕落。尾随者受到村民们的拥戴,被称为 “导师”,并率领村民再次打败恶龙。在村民们紧密的监视下,参战的英雄们也没有堕落,和平持续了几十年。导师去世后,参加最后一战的英雄们开始声称根本没有 “英雄堕落” 这回事,是导师欺骗了村民。他们囚禁了导师的亲人和朋友,结伙搬去了龙穴居住,并索取 村民们的供养。他们把自己身上越来越多的片状物、越来越长的条状物都称作 “英雄特色”,并且宣称这种变化是一切人类无可避免的宿命。日子就这样过去,终有一天,一个绝望的村民无意间发现了导师的坟墓。村民们发掘了墓穴,突然明白英雄们所说的一切都是谎言。因为在那白石的墓穴里,水晶的灵柩间,躺着的并不是恶龙的遗骨,而是一个他们似曾相识的,凡人。这就是世上唯一一位没有堕落的英雄的故事。

而这是我的一点感慨: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虽然你牵扯到了政治,虽然有点含沙射影,可是我只能感慨 “躺在水晶棺里的导师至少比我们更像一个人” 导师也犯错,可是他却拯救了那些骂他 “毛屠夫” 的人的前辈。那些骂着五毛、奴才的孩子,却在一边吃着他的肉骂着你的魂。到底是我错了?还是导师错了?还是那些从来不知感恩的错了?

觉得好就转了


 

到这里,也就基本清楚了,其实评论里所谓的原文才是编造的,而原文就是只有第一段的故事。

 

一些想法

其实这个事情之后,我也在想,面对网络上的各种信息,或者说是书本上的各种信息,我们要以什么心态去看。

其实有很多情况,我们会倾向于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我对这件事情的感受就是,我之前也遇到过断章取义的事情,在看到这个评论的时候,就会有共鸣,然后就会相信他。我觉得这个其实影响不会有大,因为不管怎么样,这个也是对这个故事的一个评价。

真正有影响的是,当你去分享你的关于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觉得就应该去查证一下了。

 

  • 微信公众号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weinxin
  • QQ群
  • 我们的QQ群号
  • weinxin
随笔最后更新:2019-7-15
王 茂南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7年12月5日16:05:3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mathpretty.com/875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评论:4   其中:访客  2   博主  2
    • 耿

      关于如何看待信息的准确性,我感觉这是一个尺度的问题,即你对信息的正确性有多高的要求。在学习工作中,对于重要信息,我们要追求严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想当然来判断大多数信息的准确性就可以了。当我们接受信息的时候,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知识,只要不涉及到专业工作,我们就用常识判断就行。当我们输出信息的时候,对于自然科学知识,我们通常要确保绝对正确,对于社会科学知识,我们只要确保大体正确就行,甚至可以想当然。
      为什么很多时候,对于社会科学知识,想当然就可以了呢?推荐作者去搜索一下苏轼的”想当然”故事。

        • 王 茂南
          王 茂南

          @ 确实, 对于自然科学的知识的话, 要能保证我们输出的信息要是绝对正确的. 感觉”想当然”的故事更有一些是”借古讽今”的含义, 或是说是想说明一个道理.

            • 耿

              @ 王 茂南 我感觉,想当然是侧重追求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去介意如何表达和怎么表达的。比如苏轼的想当然,重点是表达文章主旨,而借用的故事即使是假的也无所谓。我把它理解为一种中国人特有的洒脱。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求神似,而不求形式;求结果,而不求过程。武侠小说里的高手,从来不会拘泥于一招一式。

                • 王 茂南
                  王 茂南

                  @ 你这么一说感觉确实是有这样的含义, 重点在于思想, 想法的表达. 找一种好的方式, 可以使人更好理解, 如果使用故事可以说明白也是可以的.